人们常说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。这句话对学前班小朋友来说尤为重要。学前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就好比一个尺度,规范学生的行为,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,因此,教师应时刻把它贯彻在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中,坚持下去,会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,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
对学前班幼儿进行行为规范教育,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,在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同时,将智育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,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。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丰富的内容、深邃的道理、优美的语言、动人的形象给幼儿们以深刻的教育。
现在的学生,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十分重视成绩,对于有些行为习惯就忽略了,这样的学生,学习成绩再好,也适应不了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世纪。我们现在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,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培养。
首先,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
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、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,习惯经形成就有稳定性,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,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。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本是途径,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渠道。因此,各科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,进行行为的规范化训练。在教学中,各学科教师要有目标、有标准、要求一致,切忌朝令夕改,各科教师各行其事,使学生无所适从。如在训练幼儿们正确的写字姿势时,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:眼睛离纸面一尺、手指离笔尖一寸,胸离桌边一拳。这样幼儿们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,对坏习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防御的作用。
其次,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
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,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。因此,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、劳动、生活、娱乐等各个方面。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,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,如我们要求幼儿们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,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,应怎么样使用。对长辈要尊称“您”,不能直呼其名;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“请”;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“对不起”;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“谢谢”等等。要求具体明确,幼儿就容易掌握了。此外,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,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待,尽量具体可行,贴近幼儿生活,为幼儿所接受。
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,因此,对学前班小朋友进行行为规范训练,必须持之以恒,像滴水穿石一样,一点一滴,经年累月,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,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。
|